(原創(chuàng))準確把握信鴿的育種方向
閑暇時和友人談?wù)擑澖?jīng),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"我用冠軍配冠軍作出幼鴿卻在訓放中就丟失了","我的X名配X名作出幼鴿看著漂亮卻不入賞"等等.仔細分析詳情,才發(fā)現(xiàn)這些鴿友犯了育種上的一個嚴重錯誤,原本不想作成文章公開,惟恐被同好誤解為"喜歡舞文弄墨",但時間久了,見到犯同樣錯誤的人多了,尤其是眼睜睜看著那些銘鴿的后代或是丟失或是無法發(fā)揮,銘鴿一天天衰老卻難得到繼承,心中實在難受.這才提筆成文,公之于眾.我想:這個觀點是你的對手們絕對不會告訴你的.
在信鴿的育種中,有人喜歡用近親交配;有人喜歡用遠親交配;還有人喜歡用雜交,但目的都是要將銘鴿的優(yōu)良基因遺傳給后代,以使品種進化.名人名家就是能夠準確把握這一育種方向的人士.那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?奧妙就在于賽距的選配上.
首先,你要清楚自己所飼養(yǎng)的每一只種鴿的適飛距離.歐洲人習慣上把250公里以內(nèi)的賽距稱為短距離;250~380公里的賽距稱為中短距離;380~450公里的賽距稱為中距離;450~700公里的賽距稱為中長距離;600~800公里的賽距稱為長距離;800公里以上的賽距稱為超長距離(以上計算方法按照比利時K.B.D.B評審標準確定,不同國家,賽級有不同的計算方法稍有差異),加上歐洲養(yǎng)鴿家對鴿系長期定向培育的結(jié)果,就形成了擅飛不同賽距的品系,我們引進的每一羽外系銘鴿因而也就有其本身擅飛的賽距(這一點并非絕對準確,下文我們再探討特例),這一點是我們育種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據(jù).你引進的雄鴿和雌鴿假如都有多次同一距離的入賞記錄(即:它們都是擅飛某一賽距的品系),那么它們倆配在一起作育幼鴿多數(shù)會達到這一賽距育種的要求.假如你的種鴿為無賽績的純品系鴿,那么就要知道這一品系最擅長飛的賽距,例如:純種灰詹森鴿在300公里以內(nèi)的賽程會極其發(fā)揮,絕對令你滿意;而500公里的艱苦單關(guān)賽以慕利門灰噴點比較適合出賽;500公里以內(nèi)的艱苦多關(guān)賽建議你最好選用中長距離的品種(例如:威廉吉爾特中雨點鴿);如果你要參加更長距離的多關(guān)賽,那就選用楊阿騰,戈登,司翠克鮑特等長距離品種.對于那些專攻好天氣的多關(guān)中距離速度賽的鴿友,他們會培育一些雜交品種(如:3/4楊阿騰雜有1/4克拉克血統(tǒng)的灰色深黃眼鴿).但對于初次參賽因缺乏經(jīng)驗而吃不準自己所參加的賽線(以500公里的賽線為例)是屬于艱苦型的還是容易型的那類鴿友來說,你要對這條賽線歷年來的入賞鴿作一個統(tǒng)計分析,如果7小時以內(nèi)的歸巢入賞鴿占到大多數(shù),那么就屬于容易型;如果7小時(甚至冠軍也要飛7個半小時到8小時之間)的歸巢入賞鴿占到大多數(shù),那這條賽線無疑是屬于艱苦型的.這樣你去選擇相應(yīng)的品系參賽,多半是不會輸錢的.這個觀點就是大多數(shù)名家所持的"賽鴿分距離論".
上文我們提到過有特例,這就是指有一類賽鴿(但數(shù)量極少,很難尋得到)是不分距離的全能型選手,這種鴿子短,中,長距離均能入賞,因而尤顯珍貴,名家鴿舍也不見得有一羽(即使有也絕不會輕易出售).這種鴿子是眾多優(yōu)良基因造就的"絕世高手",多數(shù)具有強烈特征,作種全能可信.如果你有幸擁有一羽,千萬不要用它去換鈔票(除非你不養(yǎng)鴿子了).
另外,育種還要綜合考慮氣候,地理條件,種鴿特征和身體素質(zhì)等等,總之,你考慮的因素越多,育種時間就越長,品種也就越優(yōu)良珍貴.詹森家族一百多年的歷史造就的可不是一籠菜鳥啊!
(作者:華沙鴿舍/靳愛光)
2005年9月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