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鴿幾十年了,從總的情況來看,我的育種經歷不短,但是確實育得不怎么樣,本不應該在這里胡言亂語,但是從我這幾年走過的棚里的情況來看,育種還是承載著不少鴿人的希望,不說兩句心里堵得慌,說得不好不要挨罵就好,希望有和這樣的鴿人互相交流交流。
說句實在話,我們好多的鴿人就育種而言,不叫育種,而叫什么呢?叫配對。簡而言之就是把兩只對它們來講有賽績有血統(tǒng)的鴿子配在一起,好了,放吧,來了不錯再配,不來,好了,換配,年復一年,周而復試(本應始,在這里我把它改成試),大家應該知道它的意思了,再往下二代三代就更茫然了,不知道從那里下手,從而有好的種鴿最后也要變成保姆和處理,真是令人費解。對于育種,在中國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度,我想不是一朝一夕的,下面就幾點關聯談下:
1、養(yǎng)鴿人要養(yǎng)好鴿,必須要看向老師和姜先生的《育種理論》及《詹森育種理論》加強理論學習,結合本棚情況,制定相關的育種目標計劃,再通過放飛檢驗,修正計劃。
2、引用種鴿是關鍵的關鍵,引用什么樣的種鴿,這也需要你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度了。我們很多鴿友是工薪階層,可以說不是太富裕,引進的種鴿一是價位高,二不知是真是假,就是真的,還不知道好用不好用,心里沒有譜的成分太多太多。我的意見是建棚首先引進本地種鴿為上,為什么?一是本地種鴿經歷過檢驗,二是價位不是太高,三是鴿子有什么特性很容易和原鴿主溝通,路不遠的。四是地理位置,放飛路線一樣,很容易出成績,增強養(yǎng)鴿信心。通過二年的放飛檢驗,我想就有自己的種鴿隊伍了,再引進,比較好。
3、平時的管理我就不多敘了,高老師很好,每次都有經驗和心得。
4、在中國,培養(yǎng)一個本土種系,南通有很多前輩做得很好,但是要做到放之全中國的鴿系就太難太難了,你想中國南北3000余公里,東西近4000余公里,氣候、溫差、地理環(huán)境因素有太多的差異,古人云:南橘北枳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在中國也只有在煙臺能培養(yǎng)出好的蘋果,在廣州地區(qū)有荔枝,北方有櫻桃一樣,地域的限制很多。你看在比利時和荷蘭,就和我們一個省份大,他們玩的都是同樣的品質的信鴿,也就是說種系的建立不是一個人在做,而是眾多的鴿友在參入,逐步改良,里面既有共性,同樣也有差異,并且他們都是百年的育種經歷,對于品系的建立就容易。而中國整個國家的玩鴿也就70年而已,我們鴿友要做的還很多很多,回想G降的育種過程鴿友應該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