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大歐美名家育種手法
百科長知識:幾大歐美名家育種手法 2016-2-25 16:03:32 整理:鴿事百科 |
已閱讀27497次 |
俗話說得好: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在育種期間,參考、借鑒一些名家成功的育種方法,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。以下是著名鴿文作家柴愛書整理的幾大歐美名家關(guān)于育種方面的經(jīng)驗,在此感謝柴先生的無私指導(dǎo)。 一、賽績配的典型代表 比利時的凡布利安那 凡布利安那先生,1910年出生,1998年3月8日逝世。他14歲開始養(yǎng)鴿,“泰山號”、“幼牛號”是他最優(yōu)秀的代表鴿。他曾榮獲過1952年波城國際大賽冠軍;1953年圣·薩勃斯汀國際大賽第一名;1966年和1984年兩屆巴賽羅那國際大賽冠軍,被譽為席卷比利時競翔圈的不倒翁。凡氏開始只攻中程賽,在1953年,他的“泰山號”是唯一當(dāng)天從西班牙飛回的鴿子,從此轉(zhuǎn)為長程賽。 在配種上,他堅持多次獲得過最高榮譽的鴿子,才能加入種鴿隊伍。他不讓雌鴿出賽,只從巴塞羅那獲過多次獎的鴿子中育種。他說:“如果要取得特殊賽程的勝利,就要集中該賽程優(yōu)勝的血系。要堅持做到只培養(yǎng)那種至少兩次獲得過該賽程賽績的雄鴿和有優(yōu)勝成績鴿子的女兒進行交配。” 凡布利安那先生的配對方法:采取優(yōu)勝的最佳雄鴿去配另外一羽優(yōu)勝記錄鴿的直女!胺N鴿”的條件并不是因為它是“國家賽冠軍”的直子便可,必須在競翔中有出色的表現(xiàn),方有育種的資格。凡氏的觀點:最好的記錄鴿,才是真正優(yōu)秀的種鴿。 二、近親配育出超小型鴿系,美國的摩利斯·戈登 摩利斯·戈登先生,原籍愛爾蘭人,后遷居美國的密蘇里多市,畢業(yè)于麻省工學(xué)院。20年代初對養(yǎng)鴿子產(chǎn)生興趣,1926年托好友由英國引進奧斯曼6羽優(yōu)秀鴿子起棚。那些黑色、瘦小僅約300克的幼鴿,曾引起戈氏的不悅,后投入800~1000km的幼鴿賽,奪得唯一當(dāng)日歸的冠軍,成為全美鴿壇的風(fēng)云人物。 戈登先生以近親繁殖作育出下一代,從來不摻雜其它鴿系,都是些超小型賽鴿,體型偏大一點的要殺掉。他采取作育出的鴿子參加到800~1000km的競翔中,然后將較差的鴿子從嚴淘汰,用飛得好的鴿子再做近親配對。他終于培育出耐力好、適應(yīng)惡劣氣候、體型一致的舉世聞名的戈登系。 三、“跳棋式”隔代育種法 創(chuàng)始人馬克·羅森斯 比利時的馬克·羅森斯,被鴿界譽為“天王巨星”。他用智慧和勤奮,培育出一個全方位的著名鴿系。他先后榮獲比利時二次中距離鴿王,一次長距離鴿王,九次全國冠軍,五次全國亞軍。 羅氏巧妙地運用“525號”、“富流號”兩羽超級銘鴿交叉配對,育出了家族優(yōu)勢,銘鴿輩出。 馬克·羅森斯“跳棋式”育種法是實踐后經(jīng)驗的結(jié)晶,請看其奧秘: 第一代:“富流號”(賽績鴿) 這6代傳承中1、3、5代是賽績鴿,而2、4、6代則均是直接留種鴿,這并不是完全巧合。據(jù)羅氏講:“‘富流號’的成功,我也想用賽績鴿產(chǎn)生賽績,但事與愿違。”“富流號”的直子群沒有出現(xiàn)特別優(yōu)秀的理想鴿!澳贻p富流號”1980年出生時,“富流號”已15歲,老齡鴿出的幼子,我大多數(shù)作留種。想不到它竟然孵出全國冠軍“墨西哥號”。事實證明,這樣做最可能產(chǎn)出優(yōu)秀賽績鴿。 羅森斯先生,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引進名家外血鴿巧妙地摻入羅系中,但他引進外血幾乎都是雌鴿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一只超級種母,他整個鴿系的一流種公都跟它配。羅氏為防止混雜,把守系門的均為雄鴿,引進摻血的多為雌鴿。 四、近親育種鴿摻血孵賽鴿 德國的海茵茨·西格穆勒 德國的海茵茨•西格穆勒是位國際遠程賽星,他是1979波品納國際賽、1980年波城國際賽、1983年馬賽國際賽、1988年波城國家賽的四項冠軍得主,還有全德巴塞羅那和納布內(nèi)遠程大賽三次冠軍等。 西格穆勒先生講:在配種上,絕對不可以用長程鴿配中短程鴿,中短程鴿血統(tǒng)的摻入將會影響遠程鴿的耐力和韌性。我的觀點:選擇在血緣上有親戚關(guān)系,在家系上有連帶關(guān)系的鴿子去交配。第一個例子,我有一羽鴿子在國際大賽上取得了很好的名次,如果它是一羽雌鴿,我就選它的平輩與它的母親所作出的回血鴿雄再與其交配。通過培育以后的第二代鴿,檢驗選配效果。我堅信不疑的就是一定要用最好的配最好的。 西格穆勒先生,每年都要到比利時、荷蘭去買一、兩羽歐洲最好的鴿子,把這些鴿子的血統(tǒng)溶在其棚中,以提高他的競翔成績。他說:我一般喜歡外血占1/4的鴿子去比賽。血統(tǒng)關(guān)系太近的只能留種,不能比賽了。我的作法是引進一羽好鴿子與血系中最好的交配,通過放飛進行篩選,將賽績和外觀不符合要求的淘汰,選其中最好的再回配到我的血系中去,自己的血統(tǒng)占3/4,既提高翔力又保持我的品系。 他的種鴿是通過近親交配去培育,采用隔代四交法,如祖孫配,其它方法用的不太多。如兄妹配、表兄妹配,對小鴿子要選像祖代的,如果遇到非常像的,就免除放飛試驗,直接留種。 五、濃集優(yōu)勝鴿基因鑄成“黃金” 比利時的養(yǎng)鴿名家佛列卡 1982年玻璃維國際大賽冠軍得主——佛列卡,他堅持創(chuàng)始鴿應(yīng)該是一只優(yōu)異成績的雄鴿,將它與一只同時有杰出表現(xiàn)的雄鴿之女交配育種。他的理論根據(jù)是:優(yōu)種鴿育出優(yōu)種鴿。 1960年佛列卡先生決定另辟蹊徑,將棚中的老中距離鴿子全部出售,引進一批長程賽的優(yōu)秀鴿子,組成新的鴿隊,主要有四羽雄鴿是名家高水平、高質(zhì)量賽績鴿。他培育的方法是:將四羽雄鴿的女兒,一一與另外四羽雄交配,育出的下代,將雌的再與另外四羽雄鴿配對,再下一代,將雌的與最初引進四羽雄交配。佛氏說,這是比利時人早已采用過的傳統(tǒng)配法。他不將雌鴿參賽,所以他只能將杰出表現(xiàn)的雄鴿之女,和另外出色表現(xiàn)的雄鴿配對。他的作法是為了將比賽優(yōu)勝鴿的基因濃集,鑄成“黃金”。他說:“就育種而言,不必顧忌老齡鴿,只要它強壯而且健康,便可選擇育種……” 六、簡述幾位名家的配種方法 比利時的幕利門先生認為:育出賽鴿以雜交優(yōu)于近親繁殖;但作育種鴿,采取近親繁殖較為理想。 比利時的司達沙先生,他不喜歡近親交配,但也有例外。司氏不否認他試著用過近親配,但他喜歡用好的年輕鴿,從不保留老鴿子。 杰夫·馮萊爾先生說,我個人很反對極近親繁殖(兄妹配),因為雜交繁殖不是產(chǎn)生很多冠軍嗎?事實上,我過去一再使用過第三代近親,用到第二代是很少的事,起碼我認為這個方法可行。 比利時的狄可西先生,也采用了“把最好的雄鴿和另外杰出雄鴿的女兒配對”的原則去篩選鴿子。 路易士·凡龍先生說:“我的確會進行近親繁殖——像表兄妹相配或叔和姨母相配,孫女配祖父。其中且獲得不少杰出成績。我卻不贊同極近親配對的,因產(chǎn)生的劣鴿比率實在太高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