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鴿友老徐永遠地離開了我們。老徐不過60出頭,也算自幼愛鴿,先后養(yǎng)過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玉門、張掖、煌源鳥,后來一棚吳淞也是上海老汪張掖七名及朱禮平等老血統(tǒng)的后代。前些年有緣一起喝茶,常聽老徐回憶90年代末那段快樂歲月。1994年起成都的各類大獎賽開始流行,到了97、98年左右,臺鴿普及外血日盛;到了秋季,大凡這個時節(jié),是300-400公里比賽高峰期。千萬別小看四川盆地的秋末初冬,大霧時常彌漫在川北丘陵山區(qū)一線。而愛坐飛機的人都能感受到,每年這個時節(jié)四川的機場因大霧短暫關閉算是家常便飯。
老徐在茶桌上常品味自己那個時代用吳淞尖子交配臺鴿的后代,大都出成中雨點圓頭短嘴,每每交上50元的參賽費,去賭400公里,冠軍3000元,尾獎200元的“蜀中經(jīng)典”秋賽。一旦司放當日大霧鎖天,再加上有點毛毛細雨,老徐的麻鴿子常能當天傍晚歸來,最壞也是第二日一早見鴿。雖時隔多年,談起那些還一頭禿毛的換羽秋鴿,老徐笑得那樣的燦爛。在那個光榮品系和最佳配方存在的時代,一個秋賽季下來飛五六個高位名次,贏幾千元獎金,對老徐來說是很平常之事。
等回憶再來時,已經(jīng)時隔數(shù)年。這路品系那個配方估計到了陽光明媚的春天卻留給老徐好多失望;再到后來,做出的幾羽悍將都先后“落馬”,老徐的“破霧品系”再沒能重現(xiàn),數(shù)年后連種鴿也轉讓他人,直到告別也再沒遇上這樣的鴿子。
對于處在西南山區(qū)盆地的賽鴿運動,秋天是很迷茫的季節(jié),放鴿子很有點“靠天吃飯”撞運氣的成分。多少年來,“伯馬賽”一只不歸,公棚還沒到預賽就放得丟盔棄甲的實例比比皆是。山區(qū)的人就羨慕平原的天,秋高氣爽,陽光明媚,一馬平川。但如果你不看天氣預報,不信科學機制,哪怕就一場中距離賽,哪怕你有幾千只裝車,要飛得披頭散發(fā),也并非遙遠。天氣是變化莫測的,但24小時,48小時,72小時,我國的天氣預報水平明顯還算領先。鴿子是血肉之軀,究竟憑什么在判斷方向飛回家園,至今還是未解之謎。到今天為止我們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太陽天,無風或微風,能見度高,濕度低,氣溫不超過30°,這些應該是比賽正常分速的基本條件。如果處于變天氣候環(huán)境下,陰冷,陰雨,大風,高溫高濕,大雨滂沱,要想出正常成績,就是賭運氣。烏云壓境,陰風習習是賽鴿大忌,這樣的天家飛的鴿子就是幾分鐘,更何況數(shù)百公里賽程。
遇到壞天,秋賽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多人開始懷念老品系,懷念那些曾經(jīng)不容易放掉的晴天“拖拉機”。其實,天底下沒有放不掉的品系;關鍵是你要在什么天氣狀況下比賽。天氣變幻莫測,賽鴿更是深不可測,而把握賽鴿運動的人,本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能讀懂看懂想到的。這點都做不到,再偉大的品系,再頂峰的狀態(tài),再高水平的種養(yǎng)訓能力,在錯誤開籠的那一刻,都統(tǒng)統(tǒng)清零。放掉這些鴿子的,不是天,而是人。
老徐遇到了一個絕佳的時代,老品系尚存,新種已涌現(xiàn);在300公里盆地丘陵山區(qū)的穿霧賽中收獲了幾個滿滿的賽季。老徐無疑也是幸運的,在有生之年的最后幾個年頭,居然用那路“破霧系”的一羽后輩小母,用58天飛下成都2007年2000公里的亞軍。要知道,從2008年開始,成都再沒見到一只這個距離的鴿子。
人生旅途如此短暫,賽鴿之路更是艱辛,相信我們的老徐來生若再賽鴿,定不會再找那路“放不掉”快速品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