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12月9日 星期六 天氣 陰
今天休息,本來可以去寧波見識一下2006年各個賽事的前幾名大名鴿,由于中午要接兒子,只得放棄機會了。在家里閑著無事,順手翻翻老雜志,看看海網,敲敲鍵盤不也樂乎!
看了《翱翔》雜志 蔡文龍寫的“鴿壇筆耕的幾點反思”深受感觸。他概括了80年代到現在的鴿壇現狀,我給他借牽過來,主要有以下幾點:
反思之一,“麻雀會”里剖麻雀。
有道是“麻雀雖小肝膽俱全!敝蒙碓凇奥槿给潟苯馄事槿,有如在“象牙塔”做研究,在“實驗室”做實驗,正是一條更有科研意義的道路,稍有邏輯思維的人們反過來也可以意識到,如我等所處小鴿會里賽鴿上出現的情況,譬如同樣考量賽績,小鴿會的賽鴿取得成績除含金量小外,較之于大鴿會里產生的幾萬分之一個案,從中反映出來的普遍意義當更耐人尋味。感到雖身居微型鴿會,若不能投身鴿友期望的賽鴿的“大海大洋”那還有什么意思!
反思之二,鴿界需要“股評家”。
指出不養(yǎng)鴿論鴿事有如經濟學家和股評家不會炒股一樣,提出的觀點往往隔靴搔癢,不宜指導鴿事。
反思之三,“自彈自唱”蘊華章。
有心寫作鴿文,除平時注意悉心總結自己的養(yǎng)鴿實踐,觀察分析周邊的鴿事活動外,經常的閱讀鴿刊、瀏覽鴿網也是養(yǎng)鴿人日常鴿事。
反思之四,鴿事何須避“人是”。
從開始養(yǎng)鴿子起,與鴿友交往侃鴿經的時候,總免不了從鴿子談到人,又從某人言及到鴿子。有時話題說到敏感處,一些老道的鴿友總會煞有介事的忠告大家:“說鴿事莫議人事。”不知不覺里,漸以為這就是鴿界里一條不成文的行規(guī)。然而在進入某個情況要說清道明問題時,事與人,人與事往往息息相關,難以分割。刻意割裂人與事之間的聯系,不僅多感到別扭,有時甚至產生秤桿沒有秤砣,或秤砣離開秤桿,不能成事的結果。嫉妒是人類的天性,并非我們中國人的專利,尤其在充滿競爭的賽鴿領域,中外鴿友概莫能外。問題是如何對待與處置嫉妒心理,其結果就絕然不同。
好好學習,引以自用!